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> 基层基础建设
  我市开展抓“七助”解“七难”系列活动纪实
发布时间:2006-10-17 08:39 来源:绍兴市委政法委浏览次数:字体:【
  (绍兴日报)今年秋天,来自江西上饶的外来务工者孙小娟怀揣“入学绿卡”,将孩子送进了市区稽山小学;同一天,来自湖南、四川等地的500多名外来务工者子女,成了绍兴首家公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;而在绍兴全市,近5万名外来务工者子女也在同一天踏进了绍兴的校门。

    “一个对外来人员都如此关爱的城市,肯定是一个不错的城市。”孙小娟朴实无华的话语,印证了过去一年多来绍兴人共同的感受。在不知不觉中,身边曾经的难题开始破解:住房困难户渐渐少了,优惠政策越来越多,案件发生越来越少,平安指数步步上升……
  
  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
  
  “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,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;要想盛更多的水,必须加长短板。”这个著名的“木桶短板”理论,被绍兴决策者生动地运用到了执政理念中:群众“短缺”的,就是党委、政府必须“加长”的。

    “人民是天是地,人民是根是本,人民利益高于一切。”2005年1月5日,市委、市政府召开全市为民办实事工作会议,面对台下数百名来自各行业的单位负责人,市委书记王永昌表示,执政为民,首先要针对当前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,着手化解。

    在层层问计的基础上,绍兴梳理出了群众关注度最高、意见最集中的住房难、就业难、就医难、上学难等“七大难题”,决定开展针对性破解的“助业”、“助居”、“助行”、“助医”、“助学”、“助困”、“助安”系列活动。“维护百姓切身利益,缓解百姓生活难题”,开始成为这座城市最响亮的口号。

    站在宏观层面上解读这一决策,我们不难发现,这是一场顺应民心的举动。2004年,这座疾行在改革发展洪流前列的城市,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1300亿元。在富庶的长三角城市圈,这也是一个足以傲人的成绩。但在多数群众生活得到改善之时,仍有部分人生活依然困难。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,努力打造和谐社会,必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。

    实际上,这更是一次执政理念的嬗变,诠释了新时期市委、市政府对执政为民理念深刻内涵的理解。“七大难题事关百姓切身利益,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,表明市领导把民生问题放到了党委、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,对绍兴践行科学发展观、正确政绩观具有标志性意义。”一位专家评价说。

    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,全力推进的“七助”行动,印证了这一点:既关注眼前的、显性的问题,又关注长远的、隐性的问题,通过破解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,加强政府在社会管理、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,为一座城市谋划更和谐的发展图景。

    “我目睹和感受了这个活动的过程,迫切想表达一种感动。”昨天,65岁的退休干部吴光华接受采访时说,“小事情背后是大精神,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,体现了我们的党委和政府真正执政为民的宗旨,‘七助’已经成为百姓和党委、政府的连心桥。”
  
  把“七难”变成“七个幸福”
  
  破解“七大难题”的过程,就是一件件地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“小事”的过程。这些“小事”累积成“大事”,让和谐绍兴越来越名副其实。

    今年66岁的绍兴县华舍街道小赭村村民马老汉能在家门口看病了。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到家门口,村民骑个小三轮六七分钟就到了。镜湖新区灵芝镇南蚌潭村“五保”老人赵阿花已经82岁,今年6月,她在政府安排的免费手术中重见光明。

    解决了两位老人“看病难”、“看病贵”的背后,是“助医”行动发起的一场大战役。目前,绍兴建起10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576个卫生服务站,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。到今年7月底,已有近120万人次得到合作医疗资金“报销”,补偿金额达3.24亿元。

    “就业是民生之本,是最大的社会保障,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。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吕斌一语道出了开展“助业”行动的意义。自去年以来,我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21,747个(次),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3,633人,其中帮助23,075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(包括就业困难人员10,713人)。就业形势比较稳定,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.6%。

    在破解“上学难”过程中,困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“上学难”问题始终被关注。绍兴在全省第一个实现高标准“普九”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,在全省第一个出台政府行为性质的大学生助学政策,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外来民工子女“入学绿卡”制度……这一系列耀眼的“第一”,是我市构建“立体式”帮困助学网络、发展优质教育的最好注脚。

    “原来说起住房是难题,现在说到住房是幸福。”8月份,市民陈建国以低于市场价20多万元的价格,住进了市区沁雨园125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,彻底摘掉了“住房困难户”的帽子。

    面对群众“住房难”的呼声,《绍兴市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》增加了申请对象范围,明确了享受面积标准;经济适用房建设年年放量,廉租房申请条件放宽。与此同时,量大面广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快速推进,一幢幢人才公寓拔地而起……目前,市区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基本得到解决。

    更广的层面上,绍兴的城中村(城郊村、园中村)改造成为全国样板,“百村小康示范,千村整治改造”工程加速推进,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,人居环境一次次捧回全国大奖。千百年来,老百姓“居者有其屋”的梦想不仅在绍兴实现,而且正向着更宏伟的目标前进。

    民忧可解贵在有心。来自省统计局城调队的数字表明,绍兴人安全感受度达98.56%。这一居全省前列的数字,蕴含诸多耐人寻味的信息。自古以来,仓廪足而后知礼节,幸福感带来了安全感。绍兴人的幸福感,更多来自于“七助”带来的生活环境和谐。

    “为了群众”和“依靠群众”
  
  在“为民办实事”任务分解表上,共有44项具体工程,涉及市发改委、市建设局、市城改办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、市文体局等14个部门。

    “抓‘七助’解‘七难’不是给领导看的,而是要真正让群众得利益、得实惠。”市委主要领导表示,要让领导干部和每位工作人员带着感情和责任,换位思考,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,把群众衣食住行、柴米油盐这些小事当作大事、当作自己的事来办。

    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张金如五次来到越城区鉴湖镇督查放心水工程建设。为了南部山区5个村庄早日喝上放心水,他每次都叮咛再三:饮水工程事关老百姓身体健康,一天也不能拖!

    一座城市的最高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为这些看似琐碎的“小事”忙碌,并非单纯为老百姓图一时之利,“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近年来我市办实事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,在更高层次上更加系统化、制度化地解决民生问题。”王永昌说。

    破解“七大难题”无疑是为了群众,但更离不开群众的关心和参与。绍兴始终坚持把“为了群众”和“依靠群众”统一起来,坚持以民为本,着眼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、根本利益,并通过教育引导,保护、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
    在绍兴广袤的农村和社区,活跃着联防队598支、“三护”队3859支、治安信息员28,000多名,群众成了治安防范的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。在“综治进民企”过程中,绍兴将争取通过一年的推广,使全市5000余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及其近两百万员工全部纳入管理范畴,不断加强平安创建的基础。

    2006年新年上班第一天,绍兴又传来“破七难”好消息。实施多年的“一刀切”的低保救济制度被打破,更加人性化的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开始实施,低保边缘户享受到政府救济的阳光。

    “七助”行动向纵深推进,更多的人在期盼,这场沁人心脾的春雨长久润泽绍兴。对于个别问题,通过个别处理来解决。对于像“七难”这样带有普遍性的问题,就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破解。用制度来堵塞漏洞,用制度来规范行为,用制度来保障最广大群众的利益。要让办实事系统化、制度化、长效化,也是决策者思考和实践的课题。目前,这样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的“七助”内容有数十项。

    “坚持每年组织实施一批为民实事工程,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。”翻开绍兴市“十一五”规划蓝图,这样让人兴奋的字眼表明,这一场惠及千千万万百姓的“民心工程”,将在更高更广层面上持久践行。(记者 李菲)
关闭窗口】 【返回顶部】 【打印文章
  绍兴市委政法委信息网由委机关办公室主管 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提供技术支持
推荐使用Internet Explorer6.0 以上版本Web浏览器,1024*768分辨率 浏览本站